-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卧龙
卧龙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西南部,邛崃山脉东南坡,距四川省会成都130公里,交通便利。保护区始建于1963年,面积20万公顷,是中国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国家级保护区之一,是国家和四川省命名的“科普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保护区现有人口5343人,其中,农业人口4550人。
1980年,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并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合作建立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198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将卧龙保护区内汶川县的卧龙、耿达两个公社划定为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实行部、省双重领导体制,由林业厅代管。同年7月,省政府、原林业部联合作出了将四川省汶川县卧龙特别行政区改为四川省汶川卧龙特别行政区的决定,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署办公的综合管理体制。
卧龙自然保护区以“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响誉中外,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区内共分布着100多只大熊猫,约占全国总数的10%。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的其它珍稀濒危动物金丝猴、羚牛等共有56种,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共有12种,二类保护动物 44种。据统计区内其它动物种类如:脊椎动物有450种,其中兽类103种,鸟类283种,两栖类21种,爬行类25种,鱼类18种;昆虫约1700种。据已采集的植物标本统计,区内植物有近4000种。高等植物1989种,在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604种。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植物达24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连香树、水清树,二级保护植物9种,三级保护植物13种。保护区内还有丰富的水能蕴藏量。 卧龙自然保护区地理条件独特、地貌类型复杂,风景秀丽、景型多样、气候宜人,集山、水、林、洞、险、峻、奇、秀于一体,还有浓郁的藏、羌民族文化。区内建有相当规模的大熊猫、小熊猫、金丝猴等国家保护动物繁殖场;有世界著名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测站;有国内迄今为止以单一生物物种为主建立的博物馆的大熊猫博物馆。
多年来,卧龙自然保护区着眼于建设一流的国家自然保护区目标,坚持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展保护、科研、社区建设等工作,使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高山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攻克了圈养大熊猫人工繁育工作中的“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幼仔成活难”的三大难关,人工繁殖大熊猫48胎、72仔、成活59仔,幼仔存活率已经连续5年达到100%。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80余只,占世界圈养种群的60%。同时也培养锻炼出了一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大熊猫科研队伍。已出学术专著8部,发表科研论文200多篇,有4项获部、省科技成果奖,有5人次获优秀科技论文奖。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大熊猫认养活动,保护区积极寻求对外合作,建立合作开发机制。目前,区内经济得到有效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04年全区人均收入达2074.39 元,比2003年增加234.21元。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改善,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向符合中国国情的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中国林业网
九寨沟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中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同时,也是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距离成都市400多千米,是一条纵深50余千米的山沟谷地,总面积64297公顷[1] ,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因沟内有树正寨、荷叶寨、则查洼寨等九个藏族村寨坐落在这片高山湖泊群中而得名。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1978年建立,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以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及其自然生态环境。区内高等植物中有74种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杏、红豆杉和独叶草3种,二级保护植物66种,主要集中在兰科(43种),列入中国濒危植物红皮书的植物5种。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18种,其中,一级4种、二级14种,代表种有大熊猫、川金丝猴等。包括保护区还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古冰川地貌十分发育。植物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超过80%,藤本植物有38种,名贵中药有冬虫夏草、雪莲、雪茶、川贝母、天麻等。国家级保护植物有四川红杉、星叶草、三尖杉、白皮杉、麦吊云杉、领春木、连香树等。 保护区植被垂直分布:(1)海拔2000米以下为耐旱灌丛带,沟口地带主要组成为羊蹄甲、扁桃、香茅与蒿类等喜阳耐旱种类,局部地块有油松发布,还有两种粗榧科的针叶树,它们是篦子三尖杉和中国粗榧,是中国亚热带树种;(2)海拔2000~2500米为松栎林,为油松、辽东栎混交林,混生有珍珠梅、刺楸、柳和悬钩子等;(3)海拔2500~2800米为针阔叶混交林带,主要树种为油松、华山松、紫果云杉、粗枝云杉、五角枫、桦、槭等;(4)2800~3500米为寒温带针叶林带,主要树种为岷江冷杉、粗枝云杉、鳞皮云杉、紫果云杉、红桦等,林下灌木以紫箭竹占优势;(5)3500米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由于坡陡土瘠,植被发育不良。(6)谷底、漫水滩上分布着以南坪青杨和柳类为主的水生灌丛,浅水湖区为芦苇类与挺水植物。
动物保护区有陆栖脊椎动物122种,其中兽类21种,鸟类93种,爬行类4种,两栖类4种。保护区内有国家级保护动物,一级有大熊猫、金丝猴、豹、白唇鹿、扭角羚、绿尾虹雉;二级有猕猴、小熊猫、林麝、斑羚、蓝马鸡、红腹锦鸡、红腹角雉、斑尾榛鸡、雉鹑、金雕等。 鸟纲,雉科,雄鸟体长1米,通体羽毛呈蓝灰色,耳羽簇白色。中央尾羽蓬松如马尾,分披于两侧而下垂;外侧尾羽基部白色。雌鸟较小,羽色与雄鸟相同,平时10-30只结成小群。杂食性,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来自百度百科
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面积241776公顷(由勐腊、尚勇、勐仑、 勐养、曼搞五大片组成),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热带湿润气候。保护区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境内,由勐腊、尚勇、勐仑、勐养、曼搞等互不相连的5片组成,总面积约24.12万公顷,占自治州总面积的12.7%。其中勐养片9.93万公顷,勐仑片1.12万公顷,勐腊片9.29万公顷,尚勇片3.05万公顷,曼搞片7304公顷。保护区内地形复杂,海拔从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处的457米到南贡山顶的2007米 。以保护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和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物种资源为主要目的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对象
主要保护对象为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和珍稀动植物。植物资源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属于东南亚雨林的一部分,按植被类型分为沟谷雨林和山地雨林两大部分。生长着高等种子植物5000多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2%。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58种,占全国的15%。林木茂密而层次结构复杂,在100平方米样地上,竟有乔木60多种。林木具有板状根、支柱根和气生根。藤本植物丰富,附生、寄生植物到处可见,老茎生花和纹杀植物总数八分之一。珍贵植物有出产龙脑香料的有望天树,与柚木相媲美的云南石梓,本地区独有的四数木,还有毛坡垒、版纳青梅、山白兰、毛麻楝、肉豆蔻、龙血树、风吹楠、萝芙木等。古老的树蕨、苏铁、鸡毛松、天料木也在此地残存下来。药用植物已知有800多种,其它有特殊用途的植物种类也很多。因此,该区在全国植物区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已鉴定的高等植物约389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望天树、版纳青梅、苏铁、藤枣、黑黄檀、滇南风吹楠、千果榄仁、四数木、合果木、大叶木兰、红椿、粗枝崖摩、桫椤等53种。保护区内森林覆盖率已增加到95.7%,苏铁、桫椤、鸡毛松、树蕨等古热带植物活化石已成为植物群落的主要成份。
动物资源
栖息着539种陆栖脊椎动物,约占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的25%;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的36%;两栖动物47种,爬行动物68种,占全国两栖爬行动物的20%以上;鱼类100种,分属18科54属,占全国总属数的40%,占总种数的27%。其中亚洲象,兀鹫、白腹黑啄木鸟、金钱豹、印支虎属世界性保护动物。野象、野牛、懒猴、白颊长臂猿、印支虎、犀鸟等13种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占全国一类保护动物总数的19%;绿孔雀、穿山甲、小熊猫、金猫、菲氏叶猴等15种,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占全国二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0%;小灵猫、灰头鹦鹉、鹰等24种,列为国家三级保护动物,占全国三类保护动物总数的39%陆生脊椎动物有620种, 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绿孔雀、黑长臂猿、亚洲象等24种。本区的特有植物有细蕊木莲等30种,特有动物有双带鱼螈等7种。野生亚洲象数量呈现增长态势,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179头发展到目前的250余头。2007年2月下旬,科研人员首次在保护区内大沙坝水库发现了对水质要求极高的桃花水母。西双版纳还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各少数民族。有傣族造型优美的佛教建筑群,江边湖畔小巧别致的竹楼,美味可口的菠萝饭和竹筒饭。西双版纳不仅是物种的天然基因库, 而且其神奇的热带风光和少数民族风情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为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区之一。
来自百度百科
神农架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省西北部,神农架林区的西南部,地理位置为东经110°03′05″~110°33′50″,北纬31°21′20″~31°36′20″,地处湖北省、重庆市交接的长江、汉水之间,全区土地总面积105.28万亩。主要保护对象为北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特有、珍稀物种,如珙桐、金丝猴等
保护目标
植物资源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真菌、地衣共926种。保护区高等植物约254科、1008属、3084种。保护区苔藓植物约有55科、136属、245种,约占中国科数的51.88%,属数的28.33%、种数的11.67%,蕨类植物约有34科、75属、297种,约占中国科数的65.38%、属数的36.76%、种数的11.42%。种子植物科属中,裸子植物有6科、18属、30 种,占中国科数的60.00%,属数52.94%,种数12.61%,被子植物有159 科,779属,2512种,占中国科数的54.64%,属数的26.50%,种数的10.34%。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34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占湖北省的54.8%,42种神农架地区特有植物,1800多种药用植物,如草本中药材独活、当归、党参、天麻、黄连、川穹、冬花、玄参;木本药材杜仲、厚朴、银杏、黄柏、辛夷花等。
动物资源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493种,占湖北省脊椎动物总种数46.8%。其中,哺乳纲22科75种,鸟类43科308种,爬行纲7科40种,两栖纲6科23种,鱼纲47种,分别占湖北省同类总数62.0%、71.5%、69.0%、50.0%、23.4%。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通过对75种和200种繁殖鸟类的成份分析,东洋界占优势,南方和北方物种混杂,表现了过渡性特征。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9种,占湖北省的71.8%,其中,一级保护动物5种: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金雕;二级保护动物74种:金猫、林麝、黄喉貂、秃鹫、大灵猫、红腹锦鸡、大鲵等。
生态价值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中国西部高山区向东部丘陵平原区过渡和亚热带气候向暖温带气候过渡的交叉带,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使这里的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保存着完整的生态系统,成为中国东、南、西、北动植物区系的荟萃地,素有“物种基因库”、“濒危动植物避难所”之美誉,是研究生物物种多样性、典型性以及植被自然演替规律的理想场所,极具科研和保护价值。
来自百度百科
雅长兰科植物
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境内,地处东经106°11ˊ31"—106°27ˊ04",北纬24°44ˊ16"—24°53ˊ58"之间,总面积22062公顷,是中国第一个以兰科植物为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兰科植物44属115种。
雅长兰科植物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西北部的乐业县境内,地理坐标是东经106°11ˊ31"—106°27ˊ04",北纬24°44ˊ16"—24°53ˊ58",地跨花坪、雅长、逻沙等乡镇。保护区东接大石围天坑群风景旅游区,西毗南盘江,北起狗论山,南至草王山,区域东西长26.2 km,南北宽18 km,总面积22062 hm 。
保护对象
雅长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种类繁多,已知保护区共有野生兰科植物44属113种,分别占世界兰科植物属数(735属)和种数(17000种)的5.99%及0.66% ,占中国兰科植物属数和种数的24.86% 及9.04%,而占广西兰科植物属数和种数的达51.16%及36.69%。
该保护区内就有带叶兜兰、长瓣兜兰、硬叶兜兰3种,分别占全国种数的16.7%,占广西种数的33.3%。兰科植物种数多于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那坡县,是广西兰科植物种类丰富的保护区。莎叶兰分布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平均每平方米有2-3个基株。越南香荚兰分布面积近5000平方米,有约2000个基株。此外,还有较多的实生幼苗,虽然密度很高,但长势良好,处于稳定发展期。
重点对象
西藏虎头兰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的环境。用蕨根、苔藓、树皮块等盆栽。要求根际透气和排水特别好,秋季形成花芽后需有一段冷凉时期,春季才能开花;花期结束后可进行分株和换盆。适合虎头兰生长的温度为10℃-25℃冬季夜间温度10℃左右。种子、假鳞茎入药,用于肺结核、肺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喘咳、骨折筋伤。
流苏贝母兰
流苏贝母兰,根状茎较细长,匍匐,假鳞茎在根状茎上相 距2––4.5(––8)厘米,狭卵形至近圆柱形,叶长圆形 或长圆状披针形,纸质,花葶从已长成的假鳞茎顶端发出,长5—10厘米,基部套叠有数枚圆筒形的鞘; 鞘紧密围抱花葶;总状花序通常具1––2朵花,但同一时间只有1朵开放,花淡黄色或近白色, 仅唇瓣上有红色斑纹,蒴果倒卵形,花期8—10月,果期次年4—8月,产江西南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西藏东南部,生于溪旁岩石上或林中、林 缘树干上,海拔500––1200米。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东北部也 有分布。
黄花鹤顶兰
黄花鹤顶兰,假鳞茎卵状圆锥形,叶4— 6枚,紧密互生于假鳞茎上部,通常具黄色斑块,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葶从假鳞茎基部或基部上方的 节上发出,1––2个,直立,粗壮,圆柱形或多少扁圆柱形,不高出叶层之外,不分枝或偶尔基部具分枝,无毛,疏生数枚长约3厘米的膜质鞘;总状花序长达 20厘米,具数朵至20朵花,花期4—10月,产福建、台湾、湖南北部、广东、广西、香港、海南、贵州、四川、云南、西藏东南部。生于海拔300—2500米的山坡林下阴湿处。
中国特有的兜兰属植物保护区内就有3种,此外,滇黔桂地区特有的滇金石斛、云南石仙桃、红头金石斛、邱北冬蕙兰等在保护区内也有分布。
保护价值
雅长兰科植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滇、黔、桂结合部,保存有较为完整的兰科植物系统,分布着一些滇黔桂植物区特有的兰科植物种类,如滇金石斛、红头金石斛、云南石仙桃、邱北冬蕙兰等都具有国家级保护价值,是一个重要动植物种质基因库,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多学科科学研究价值。区内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对涵养和增加水源具有重大作用,是生态安全的重要绿色屏障,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来自百度百科
陕西米仓山
陕西米仓山自然保护区〔原陕西龙池自然保护区〕位于汉中市西乡县西南部的大河镇和骆家坝乡境〔主要位于大河镇境内〕,保护区东南部以县界与镇巴县的巴山林场接壤,南部与四川省通江县相望,西部以县界与南郑县的碑坝林场邻接,西北部以县界与城固县的大盘林场毗邻,北部与骆家坝乡相接,东北部以乡界与左溪乡相邻,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2°33′33″~32°46′31″东经107°15′24″~107°33′06″。保护区西长27.8km,南北宽23.9km,总面积34192hm2。米仓山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8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
经过6年努力,于2009年11月成功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米仓山保护区位于我国著名的大巴山北坡东部,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西乡县境内,总面积34192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5825公顷,缓冲区面积7196公顷,实验区面积11171公顷。这里植被大都保持着原始状态,生活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其中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8种;生长着众多的珍稀野生植物,其中有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0种、1变种。这里是大巴山北坡及米仓山地形地貌特征的典型代表,是嘉陵江支流巴水河的发源地和汉江支流牧马河的上游集水区,是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山坡气候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生态、科研和经济等价值。该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公布,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维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建设生态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来自百度百科
青木川
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汉中市宁强县,是2009年由国务院批准的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北亚热带湿润地区,拥有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3℃,属典型的凉亚热带山地气候。
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了丰实多样的动植物资源。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环境。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保护目标为:对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及珍稀植物等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自然景观等进行全面保护,增强陕西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和宣教能力,增强资源保护意识,促进大熊猫生态保护网络。
具体规划设计目标包括:珍稀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构建综合的动物保护管理体系,全面保护陕西青木川国家级生态系统;生态修复的示范—恢复保护区生态景观,重现青木川保护区原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体验自然的捷径、生态科普的家园,打造自然保护、科普宣教基地。
植物资源
青木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已知有维管束植物1598种,隶属于173科732属。 其中蕨类植物27科55属131种,裸子植物6科16属28种、被子植物140科661属1439种。从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看,这些植物种类中包含了各种分布类型来源和成分,有温带属种和热带属种,古老的属种和年轻的属种,仅分布于秦巴山地的狭域属种和中国广布的属种,和中国特有分布的属种。地理成分的复杂多样,极大地丰富了青木川自然保护区植物特种多样性,也就蕴藏了十分丰富和宝贵的种质资源。
动物资源
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的陆生动物区系具有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区系特征,动物种类以东洋界种和广布种占优势,古北界种类明显减少,显示出迁移的地带区系特征,是岷山向秦岭过渡的凉亚热带型自然保护区,据综合科学考察表明,保护区共有两栖动物2目8科15种,2目9科15属1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 爬行动物2目9科15属19种;鸟类13目,35科(亚科),134 种,有13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13种;兽类7目26科56属70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5种。尤以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猕猴为代表的珍稀物种成为该区域的指示性物种。
来自百度百科
桑园
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东北角,处于秦岭中段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群的西缘,总面积13806公顷,2009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处于相邻几个保护区的中心地带,是秦岭中部大熊猫种群向西扩散的必径之地。
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陕西桑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截止到2008年,通过科学考察表明,保护区有高等维管束植物1099种,野生脊椎动物249种,大型真菌68种,昆虫1353种。在这些众多的物种中,有红豆杉、秦岭冷杉、连香树、水青树、水曲柳等国家一、二级珍稀保护植物9种。
在保护区的主峰摩天岭分布有近2000公顷面积的秦岭冷杉群,其规模在整个秦岭地区较为罕见。动物资源除植物资源外,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截止到2008年,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6种:如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等;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4种:如黑熊、大鲵、大鵟、鬣羚、斑羚等。保护区主要范围为大熊猫的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1508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3.4%。除动植物资源外,保护区内还有摩天岭、奎心楼、红花嶒瀑布等以高、寒、奇、险为特色的天然旅游景观资源。
来自百度百科
天华山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东、南同陕西省宁西林业局接壤,西邻佛坪县,北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秦岭主脊为界。2008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25485公顷。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环境。
保护对象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环境。植物资源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原生植被地带性垂直梯度分布明显,海拔高差较大,植被垂直带谱明显。从山脚向山上依次为常绿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和草甸。落叶阔叶林混生有茂盛的巴山木竹,是大熊猫冬、春季的栖息地;亚高山针叶林下混生有大片的箭竹、华桔竹,是大熊猫夏居地;灌丛和草甸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带,是秦岭羚牛的主要活动场所。良好的气候、复杂的地形与生境条件,造就了这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复杂,生物群落典型,森林覆盖率达91.8%。截止到2008年,区内有野生植物207科,760属,1819种,可谓是秦岭之最,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21种,陕西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主要有红豆杉、秦岭冷杉、大果青扦、太白红杉、连香树、水青树、野大豆、水曲柳、香果树等。保护区种子植物包含了华中、华北、中国-喜马拉雅、中国-日本植物区系成分,充分说明了保护区植物区系的复杂性和过渡性。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528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9种,其中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8种;列入陕西省重点保护植物14种;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28种,其中一级保护6种,二级保护22种;已知昆虫2788种。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蕨类植物24科48属111种,其区系的基本特征是:①种类丰富,种系密度大;②优势科明显,大部分科内属、种贫乏;⑧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泛;①温带性质显著,与热带蕨类植物区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⑤南北过渡性明显;⑥区系具有一定古老性;⑦特有化程度高,有51个中国特有种,以西南、华中和华北成分为主,并有1个中国特有属。另外,在中国特有种中有9个陕西(秦岭)特有种。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苔藓植物46科95属180种(包括种下类群)。其中苔类植物14科18属37种。藓类植物32科77属143种;优势科为青藓科、提灯藓科、丛藓科、羽藓科、真藓科、绢藓科和灰藓科,优势属为提灯藓属、真藓属、青藓属、光萼苔属、绢藓属、灰藓属、凤尾藓属、丛本藓属、缩叶藓属、羽藓属和仙鹤藓属;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区系联系广泛;种的地理成分统计分析表明。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热带成分也占有一定比例,反映了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的热带亲缘性;东亚成分也占有重要地位,有42种,其中中国-日本分布有15种;中国特有种有16种,中国特有分布中以西南区系成分为主。
本区苔藓植物区系隶属于华中地区,但兼有多种成分。动物资源截止到2008年,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的30.72%。其中:哺乳动物54种,鸟类138种,爬行类21种,两栖类8种,鱼类6种。已知昆虫2788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种类37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和林麝等。
来自百度百科
陇县秦岭细鳞鲑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山山脉,地处秦岭、六盘山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总面积6559公顷。2004年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 2009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自建立以来,我们坚持以维护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资源为重点,以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为目标,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强化管理。先后自筹和引进资金1000余万元,完成了保护区考察、申报、资源普查、保护宣传、立标划界、办公楼建设、秦岭细鳞鲑增殖放流站建设及保护站和单位环境建设等项目,保护区生态环境和秦岭细鳞鲑资源得到明显改善和恢复,秦岭细鳞鲑人工孵化取得成功,秦岭细鳞鲑等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连续几年被上级业务部门评为先进单位,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促进了保护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来自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官方网站陇山山脉地处秦岭、六盘山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主峰海拔2700米。秦岭的博大和六盘山的峻险在这里交相汇映,群峰竞秀,山峦叠嶂,森林茂密,河网密布,立体小气候特征明显。这里是渭河北岸一级支流千河和长沟河的发源地,大小支流50多条,水量充沛,水质优良,孕育着丰富的水生动植物资源。其间古树参天蔽日,溪流砾石、碧潭飞瀑相映成趣,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山涧溪流型淡水生态系统,成为水生野生动物的天然乐园。
据科学考察,千河和长沟河分布有水生野生动物40余种,其中鱼类19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秦岭细鳞鲑、水獭;属省级重点保护的有中国林蛙、中华鳖、岷县高原鳅、多鳞白甲鱼;还分布着棒花、彩石鲋、鲶鱼等地方土著珍稀水生生物。其中秦岭细鳞鲑资源存量较多,通过2005年普查,资源存量约3万余尾,已形成了稳定的生态种群,是目前我国发现秦岭细鳞鲑资源量最为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内的千河和长沟河流域生境特殊,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具有重要的物种和生态保护价值。
来自百度百科